
自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并轨,并轨以后,大家最大的希望就是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但并轨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制度层面来分析,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险,但二者缴费基数的确定、缴费比例、缴费年限,养老金计算的方式等都是相同的,都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畴,既然二者有那么多相同的地方,为何在办理退休后计算养老金时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二者的养老金差异,其实因素是比较多的,既有缴费基数的因素,也有缴费年限的因素,同时也有养老金计算办法的因素,在众多的因素中,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是影响养老金差距最重要的因素。
所谓的视同缴费年限,其实就是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国家承认的工作年限,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视同为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由于没有实际缴费,但要当做已经缴费年限来对待,这也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工龄对于国家贡献的一种认可。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从1992年1月开始实施的,个人账户建立时间多数地方是在1996年1月1日左右,在最近几年退休的企业职工,视同缴费年限大概就是十年左右。比如在2025年的退休的人中,多少人是在1965年出生,22岁左右参加工作,也就是1987年左右参加工作,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年限也就是9年左右。
同样是1965年出生,1987年参加工作的人,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为2014年10月1日,1987年到2014年,差不多有27年的视同缴费年限。比企业职工的视同缴费年限多了17年左右。
1965年出生的企业职工在办理退休时,累计缴费年限虽然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的累计缴费年限差不多,都可以达到37年左右,但企业职工的实际缴费年限可以达到将近28年,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缴费年限只有10年左右,虽然累计缴费年限相同,但视同缴费年限不同,对于养老金的影响这是比较大的。
职工的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要累计计算基础养老金,此外实际缴费年限要产生个人账户,个人账户除了本人缴费的8%积累以外,还要产生资金利率,虽然利率比较高,但每一年实际缴费年限产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要低于每一年视同缴费年限产生的过渡性养老金。
视同缴费年限既要计算基础养老金,还要单独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机关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或是专业技术职称来确定的,视同缴费指数和实际缴费指数的差别很小;企业职工的视同缴费指数,有的地方是按照1.0来确定的,有的地方是按照实际缴费指数来确定的,由于视同缴费指数确定办法不同,导致企业的过渡性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单位过渡性养老金,同样存在比较大的差别。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后,由于视同缴费年限远远高于实际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的计发系数是1%,过渡性养老金的过渡系数是1.3%到1.4%,所以多数人退休后,过渡性养老金要大幅度高于基础养老金。
今后,随着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时间延长,越往后退休的人,企业职工多数人不再有视同缴费年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一定的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的差距也还存在。只有视同缴费年限完全被实际缴费年限完全取代,养老金计算才能回归制度性平等的范围,那时养老金虽然也有差距,但是差距是由多缴和长缴形成的,制度将会更加公平。
综上所述,目前大家都在感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过大,超出了合理的差距范围。导致差距大因素,除了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的以外,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是导致过渡性养老金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差距。
福州股票配资网,配资杠杆,专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