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新规,打破户籍枷锁,五个月来让26万余对情侣告别奔波之苦,结出便利与幸福的果实。
今年5月10日,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新政正式落地,彻底改变了以往必须回户籍地领证的历史。短短五个月,累计26.3万余对新人享受到了这一政策红利。
过去,无数跨省工作的情侣为领一张结婚证,不得不请假、买票、长途跋涉。如今,仅凭身份证,十分钟即可完成登记,婚姻登记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01 新政落地,终结跨省奔波之苦
“ Previously,回老家领证得请假两三天,现在家门口就能办。”在甘肃兰州工作的河南周口人吕伟(化名)感慨道。他的心声,道出了全国近5亿“人户分离”人口的共同体验。
5月10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区婚姻登记处迎来了谷女士和于先生,他们成为北京首对享受“全国通办”服务的新人。
“从材料上面给我们减少了很多负担,”谷女士喜悦地表示,“我们也不需要专门留出一天回到户籍地,回家去拿户口本。”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首日,各地婚姻登记处门庭若市。
在上海,1673对新人当天办理了婚姻登记,其中462对属于“全国通办”,惠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当事人。
来自安徽阜阳的“00后”黄先生选择在恋爱9周年纪念日和女朋友在上海市虹口区婚姻登记中心领证。
“之前在网上看到新政,不用回老家拿户口本,带身份证就能办,特别方便!”黄先生兴奋地说,他们仅用十分钟便完成了手续,比预想的快很多。
02 精简流程,结婚登记进入“十分钟时代”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不仅实现了“全国通办”,还取消了户口簿要求。
现在,内地居民申请结婚登记,男女双方只需要出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以及本人无配偶、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在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全国通办”后,新人从提交材料到填表,再到登记员联网核验,全程仅需约十分钟。
材料的精简和流程的优化,让婚姻登记效率大幅提升。
上海市虹口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副主任郁菁表示:“‘全国通办’是婚姻登记服务的‘一次大考’。”
为应对新政落地,该中心工作人员前夜加班至22点调试系统,以确保新政首日一切顺利。
03 政策深意,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不仅仅是一项便民措施,更是我国婚姻登记制度进入一个更加便民、高效新阶段的标志。
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李政认为,这一政策“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型,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跨省流动人员达1.25亿。
婚姻登记必须在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办理的规定,多年来让外出工作、生活、学习的人感到不便。新政策的实施,正是对这一现实需求的回应。
此外,新条例虽然简化了程序,但明确“鼓励当事人邀请双方父母等参加颁证仪式”,还增加了婚姻家庭服务工作内容。
婚姻登记机关正从单纯的“办事窗口”向综合服务转变。
平顶山市湛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武梦杰表示:“婚姻登记机关不仅仅是办事窗口,还要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引导大众减少冲动结婚和草率离婚。”
04 甜蜜经济,政策红利下的连锁反应
婚姻登记便利化不仅服务民生,更为文旅市场打开了发展新空间。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来自湖北的李凡年和来自湖南的爱人,仅凭身份证就在这处千年古村落完成了登记。
他们还体验了花神祈福、巡游古村等免费婚俗活动。
登记点负责人晏琳珺介绍,为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他们也提供礼服租赁、认领“爱情树”、结婚跟拍等付费项目。
各地纷纷打造特色婚姻登记场所,将婚姻登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新建成的南京市玄武区婚姻登记处选址玄武湖公园环洲,打造“园林+婚俗”的鲜明特色。
上海部分婚姻登记机关则迁入历史保护建筑、特色文化小镇以及甜爱路、幸福里等“甜蜜地标”。
北京首个户外婚姻登记点在大栅栏护国观音寺内正式启用,周边结婚主题的店铺鳞次栉比,喜庆的婚俗用品、纪念品琳琅满目。
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主任李君研表示:“我们将利用文化地标IP打造更多有吸引力的婚姻登记新场景,推动婚俗改革与‘甜蜜经济’的深度融合。”
随着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服务持续推广,预计将有更多异地工作的情侣享受到这一政策便利。
从跨省奔波到十分钟领证,从行政管理到综合服务,婚姻登记制度的变革正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服务的优化,婚姻登记这一高频公共服务将继续进化,为更多人带来便利与温馨。
福州股票配资网,配资杠杆,专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